蘇軾的禪境
發(fā)布時間:2011-05-23 11:28:20瀏覽次數(shù):3351
漢語中的“詩”字由“言”和“寺”組成,似乎詩因寺廟而生,而發(fā),因此一首好詩便多少有些禪的意境;俗語又云“無酒不成詩”,于是乎酒儼然成了詩的酵母。北宋大文豪可以說是禪酒味俱濃的詩詞大家。當(dāng)你每每拜讀蘇東坡的名詞、妙詩時,常為其中的禪味、酒味所傾倒。請看:
其一、水調(diào)歌頭.明月幾時有
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風(fēng)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! 轉(zhuǎn)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不應(yīng)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原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作者原有小序:丙辰中秋,歡飲達(dá)旦。大醉,作此篇。兼懷子由。
這是作者于宋神宗熙寧九年(1076)中秋節(jié)任密州太守時所寫。作者一生才高八斗,又“一肚子不合時宜”,做過幾年京官,但大部分歲月在外放、流放中度過;先是看不慣王安石變法,后來又反對司馬光等人徹底否定變法。所以,無論誰在臺上當(dāng)權(quán),他都沒有好果子吃。他崇尚儒家,想干大事,但又干不成,便寄情于釋道,寄情于自然,寄情于瓊漿,自我解脫,自找樂子,盡量以達(dá)觀的態(tài)度看待人生,笑度人生。正是儒釋道3種思想在他心靈上的反復(fù)撞擊,又反復(fù)融合,才成就了他的一系列名篇。這首詞就是他大醉之后的大作的代表作。此詞全篇詠月,卻處處慨嘆人生;以遣懷為主,以思念胞弟子由為輔;以“天仙化人之筆”,將我們引進(jìn)一個雄奇瑰麗的境界。上片借明月自喻不同凡響的高標(biāo)逸韻,下片用圓月抒發(fā)人世情感。開篇凌空直入,聲震九霄,“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”,仿佛少林寺的和尚打醉拳,指點青天,呼喚明月;從“不知天上宮闕”到“何似在人間”,則表達(dá)了作者上天下地、“出世”“入世”的復(fù)雜矛盾心理。既然仕途險惡,人心叵測,難以按照自己的心愿辦事,那就徹底退隱,“出世”修行吧;不行啊,“高處不勝寒”,還是面對現(xiàn)實,留在人間好。如果說上片給我們描繪了一個虛幻世界的話,那么下片則返虛為實,回旋曲折,以波瀾層疊、搖曳多姿的手法為讀者講述了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的人世常態(tài)和自然規(guī)律。以達(dá)觀的態(tài)度處理眼前的矛盾,“不應(yīng)有恨”,別給自己找氣受,盡量保持好心情,便是一種最佳境界。片尾的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既是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(fā)出的美好祝愿,也是向所有身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們發(fā)出的誠摯祝愿。讀之賞之,讓人憑生一種超乎塵垢之外的崇高美感。概而言之,上片是醉態(tài),有向往神仙世界的夢幻,但又醉中有醒,知道當(dāng)神仙也不容易;下片是醒態(tài),對人情事理看得很透徹,但又醒中有醉,善良的本性驅(qū)使他憧憬于、癡醉于人人都有“千里共嬋娟”的美好結(jié)局。
其二、西江月.題橋柱
照野彌彌淺浪,橫空隱隱層霄。障泥未解玉驄驕。我欲醉眠芳草。 可惜一溪明月,莫教踏破瓊瑤。解鞍欹枕綠楊橋,杜宇一聲春曉。
詞之小序為:春夜蘄水中過酒家飲。酒醉,乘月至一溪橋上,解鞍曲肱少休。及覺,已曉。亂山蔥蘢,不謂塵世也。書此詞橋柱。
這是宋神宗元豐五年(1082)的事。蘇軾被貶黃州兩年了。他不僅在黃州的東坡舊營地上蓋了雪堂,而且又買田于黃州附近的蘄水,以做終老之計。這段時間,他經(jīng)常往來于蘄水路上。于是,便有了這首小詞。此詞上下片一氣呵成,把一個性情中人醉眠荒野橋頭的視覺、聽覺、感覺表達(dá)得淋漓盡致。瞧,一溪活潑的春水翻動著綿綿細(xì)浪,流向月光籠罩下的原野,夜空中一片片云朵時隱時現(xiàn),奔走了一天的玉驄馬正期盼著卸下“障泥”(鞍韉),而大醉的詩人卻狠不得躺在芳草上酣睡。多么可愛的一溪明月,千萬別踏碎了水中的月影。干脆卸下馬鞍頭枕胳膊在綠楊橋上美美地飽睡一覺吧,杜鵑鳥的一聲啼轉(zhuǎn)宣告春曉已到。這時,只見周圍叢山亂石一片草木蔥蘢,朦朧中自覺已非塵世。非塵世者,仙境也。在這個場景里,先是夜色,后是晨光,以詩人為主體,原野、淺浪、層霄、白馬、明月、芳草、綠楊、杜宇等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,構(gòu)成了一幅多姿多彩、動靜相間的和諧迷人的圖畫。誰說春夜清冷、人馬露宿是苦差事?我自樂在其中。這種人間仙境,我自好好消受。
放浪形骸,回歸自然,天人合一,淡泊人生,個中滋味,誰能品嘗?美哉者,東坡醉士也。
其三、臨江仙.夜歸臨皋
夜飲東坡醒復(fù)醉,歸來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鳴。敲門都不應(yīng),倚仗聽江聲。
長恨此身非我有,何時忘卻營營?夜闌風(fēng)靜湖紋平。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作者寫這首詞的時間與上首時距離較近,是在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。他被貶黃州后先是寓居定慧寺,又遷至朝宗門外的臨皋亭,這年春,作者利用黃州城東山坡上數(shù)十畝舊營地建造了“東坡雪堂”,自號“東坡居士”,蘇東坡的名號也由此而來。這首詞便是寫他在東坡雪堂喝醉后夜返臨皋的情景。這是一幅多么動人的畫面?。涸娙嗽跂|坡新居(或者說是創(chuàng)作工作室)大概是跟當(dāng)?shù)氐奈娜嗣苡颜勗娬撛~,推杯換盞,品嘗著自己創(chuàng)制的“東坡肉”,興致大發(fā),難以自已,喝了個酩酊大醉;爾后,沿著長江岸畔的山坡小路,踉踉蹌蹌返往舊居(或者說是起居室),一路頭腦迷迷糊糊,快到家門口的時候,醉眼乜斜,看看漫天星斗,大約是三更天了吧;正要進(jìn)門,卻聽到家童如雷的鼾聲;“咚咚咚”,舉手敲了幾下門,家童睡得賊死,算了,做他的美夢吧;詩人拄著拐杖,披著星月,沐著秋露,佇立岸邊,靜聽那汩汩東去的江聲,嘭嘭拍岸的江聲。正是身臨這樣的“天地間惟我與江聲”的化境,詩人想到莊老夫子的教導(dǎo)“無使汝思慮營營”,發(fā)出了大徹大悟的感慨:“長恨此身非我有,何時忘卻營營?”我什么時候才能不為他人所役,不為他物所役,作個天地間自由自在的人,拋棄人世間的功名利祿??!我何不趁著這風(fēng)平浪靜、悄無人息的深夜,效法春秋時的范蠡他老人家,駕上一頁小船,飄向江海深處呢?在這首詞里,詩人爐火純青地運用“飲”“歸”“敲”“倚”“聽”“恨”“忘”“逝”“寄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