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object id="wrsjo"><sup id="wrsjo"><span id="wrsjo"></span></sup></object>
<object id="wrsjo"><tt id="wrsjo"><noscript id="wrsjo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
    <dfn id="wrsjo"><cite id="wrsjo"></cite></dfn>

      <abbr id="wrsjo"></abbr>
      <menu id="wrsjo"></menu>

    1. 當前時間為:

      組織機構

      魅力一中 輝煌卓著

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/ 組織機構 / 教研室/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》教案
      教研室

      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》教案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5-03-19 09:57:01瀏覽次數(shù):2859

      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》教案

      教學目標:

      1、熟悉《論語》相關語句中出現(xiàn)的文言現(xiàn)象;

      2、了解孔子眼中“義”的內(nèi)涵。

      教學重難點:

      1、了解孔子關于“義”的言論是本課教學的重點;

      2、對比理解“仁”和“義”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。

      教學方法:講讀法。

      課時安排:2課時

      第一課時

      一、回顧“仁”。

      前面幾節(jié)課我們講了孔子的“仁”。“仁”是什么意思?我們簡單地說,就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、真心的愛人。“仁”離我們很遠嗎?其實也不遠,你只要想“仁”,就有“仁”,你不想“仁”,就沒有“仁”。 “仁”是你內(nèi)心一種真誠的信念,你只要信就有,你不信就沒有。這就像佛教禪宗,講到佛,你心中有佛就有佛,你心中沒佛就沒佛,有沒有佛全看你內(nèi)心。那么“仁”里頭包含著幾種意識:人格意識、人類意識、人為貴意識、人和意識,如果具備了這四種意識,實際上就具備了“仁”。按照老師的理解,“仁”是孔子看來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最高準則,就像道家以“道”作為最高原則一樣。“道”的內(nèi)涵非常博大,以至于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所以“仁”的內(nèi)涵也非常廣泛,在《論語》中,孔子的弟子數(shù)次問到什么叫做“仁”,什么樣的人才算“仁人”,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盡相同,在孔子以“仁人”來評價人的眼光也相當挑剔。比如管仲,這個人物在《論語》中被議論的挺多的。

      子曰:“管仲之器小哉。” 或曰:“管仲儉乎?”曰:“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” “然則管仲知禮乎?”曰:“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。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”(《論語·八佾》)

      或問子產(chǎn)。子曰:“惠人也。” 問子西。曰:“彼哉彼哉!” 問管仲。曰:“人也,奪伯氏駢邑三百,飯疏食,沒齒無怨言。”

      子路曰:“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”曰:“未仁乎!”子曰:“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,如其仁。”

      子貢曰:“管仲非仁者與?桓公殺公子糾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賜。微管仲,吾其被發(fā)左衽矣。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,自經(jīng)于溝瀆,而莫之知也?”(《論語·憲問》)

      在孔子的心目中,管仲就是一個能施行仁政的政治家。孔子的弟子們對于管仲頗有看法,子路說:“齊桓公殺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糾,公子糾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殺以殉,公子糾的另一個家臣管仲卻沒有跟著去死。”子路接著又說:“管仲該不算仁吧?”孔子說:“齊桓公多次召集諸候共商會盟,并不依仗武力,都是管仲的功勞。這就是管仲的仁了!”孔子的學生子貢說:“管仲不是仁人吧,齊桓公殺死了他的主人公子糾,他不但不為公子糾去死,反而輔佐齊桓公。”孔子說:“管仲輔佐齊桓公,稱霸諸侯,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,老百姓到如今還享受著他的好處。若沒有管仲,我們大概會披散著頭發(fā)、衣襟朝左邊開,像落后的民族那樣了。難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樣守著小節(jié)小信,自縊于溝渠中而沒有人知道嗎?”

      孔子認為管仲體現(xiàn)了仁,這主要表現(xiàn)為以下幾點,其一,管仲不為一人而殉死,愿為天下蒼生而茍活。管仲身為公子糾的家臣,不論按理還是按禮,他都應該殉主,這是常人的公斷。而圣人自有圣人的仁斷,孔子認為管仲不愿殉主,是不為失小節(jié)而羞,不為失小信而辱,事實上管仲也正是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。其二,管仲有功于天下,春秋時期,周室王權衰落,諸侯爭霸,百姓生存于戰(zhàn)爭的水火之中,生靈涂炭,生命朝不保夕,而管仲被錄用以后,在齊國掌理政事,為齊桓公而謀而劃,齊桓公因此得以稱霸,九合諸侯,匡正天下,不戰(zhàn)而使天下和平,多少百姓免受戰(zhàn)爭之苦,多少士兵得以保全生命。其三,管仲有功于齊國,據(jù)史書記載,管仲在齊國執(zhí)政為相之后,實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經(jīng)濟改革,流通貨物,積累財富,富國強兵,使齊國糧倉充盈,讓百姓衣食飽暖,明禮義廉恥,順民意,得民心,他給予了百姓無窮的好處,百姓擁護他??梢哉f管仲有恩于天下百姓,有德于天下百姓,有功于天下百姓,為天下人謀福利,為天下人謀發(fā)展。其四,管仲有功于齊國國君,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管仲掌理政事,善于轉禍為福,轉敗為勝,協(xié)助桓公北征南戰(zhàn),討伐楚國,讓燕國實行召公善政,堅主遵守魯國土地的盟約,取信于魯,令天下諸侯歸附于齊。管仲為齊國謀和平,為天下謀和平。

      《易經(jīng)》系辭中說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寶曰位。何以守位曰仁。何以聚人曰財。理財正辭,禁民為非曰義。 ”也就是說,天地最偉大的德行,是使萬物生生不息。圣人最大的寶物,是崇高的地位。怎樣才能保住地位呢?要博愛,得到多數(shù)人的擁護,才能守住地位。又怎能使人民聚集呢?要靠財富。因而,治理財富,端正言行,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惡,禁止人民為非作歹,就是道義。

      世上大概沒有完人吧,孔子對管仲也是褒中有貶??鬃诱f:“管仲的氣量很小啊!”有人就問:“管仲生活儉樸嗎?”孔子于是說:“管仲有儲放錢財?shù)母畮?,他下屬的官員都各司其職而不歉職,這哪里算得上儉樸呢?”有人又問:“既然這樣,那管仲知禮嗎?”孔子說:“國君的宮殿門前立有照壁,管仲府大門也立有蕭墻。國君設宴招待貴賓,在堂上設有放置酒杯的土臺,管仲待客也設有這樣的土臺。倘若說管仲知禮,還有誰不知禮呢?”看來,孔子對于管仲的越禮行為和腐化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。

     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,雖然孔子對于認定出了很多標準,但這些標準不是死的,“愛人”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“克己復禮”等等都是仁的一個方面,真正評判一個人時,孔子是從實際出發(fā)的。從這里,我們可以了解到兩點,第一是,“仁”是一個崇高的道德標準,不好言說,但有種種表現(xiàn)可以遵循。第二,孔子的“仁”是權宜的,他不認死理,這是孔子的思想優(yōu)勢,而后世多把孔子的言論作為行為守則來遵循,這似乎就和孔子的意思大相徑庭了。這一點,我們說到“義”的時候還會說到。

      二、“義”與“仁”。

      一說“義”,從古到今,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講哥們義氣,為朋友兩肋插刀。三國時期的關云長,也因為千里走單騎,舍棄曹操給予的榮華富貴,護送嫂夫人過五關斬六將,投奔當時落魄的結拜兄弟劉備。從而被后世當作義的化身。那么義的含義,就僅僅是講義氣嗎?作為儒學的創(chuàng)始人,孔子在《論語》里面多次提到了義,他怎樣看這個義呢?

      義的含義是什么?荊軻刺秦王,他為報答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,不顧個人安危,前去刺殺秦國的國王贏政,這是義!水滸好漢魯智深,為救弱女子,三拳打死無賴鎮(zhèn)關西,這也是義!但從《論語》里面提到的有關義的詞語來看,它的含義并不僅僅就局限在這一方面,它還有著更深的內(nèi)涵在里面,那么在孔子的眼中,義究竟還有什么含義呢?

      我們需要把義和其他一些概念進行比較,在比較中來顯示出義的含義。

      1、 仁與義。

      剛才我們講過《易經(jīng)》里那句話,這句話中,義和仁是什么關系呢?義相當于形式,仁相當于內(nèi)容,那么仁是內(nèi)容,義是形式,它們是內(nèi)容和形式的關系。仁在孔子里頭是最高的道德理念。仁,愛人,仁是一種愛的情感,最高的道德。但是這種最高的道德,要通過某種形式表現(xiàn)出來,你要不通過做事情,不通過某種具體的形式,某種途徑來實現(xiàn)這個道德,那你是不義的。所以義,它是一種實現(xiàn)仁的形式,實現(xiàn)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。

      前面管仲的例子我們看出,仁在具體實行的時候,有不同的標準??鬃痈鶕?jù)不同的情況,不同的程度來實現(xiàn)仁,而仁要通過義來實現(xiàn)。義就要看具體的情況,也可能在這種情況下,義表現(xiàn)為這個,也可能在那種情況下,義表現(xiàn)為那個。情況不同,標準不同,它的表現(xiàn)也是不同,那么義到底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現(xiàn)呢?它是來表現(xiàn)仁,它要根據(jù)不同的情況來表現(xiàn)仁,那么它大概根據(jù)哪些情況,有哪些不同的表現(xiàn)呢?那么我這里大概來介紹兩種情況:

      第一,根據(jù)人的身份不同,義的表現(xiàn)不同;第二,根據(jù)遇到的事情不同,義的表現(xiàn)也不同。

      第一我們先講根據(jù)人的身份不同,人是有不同身份的,那么有的人是這個身份,有的人是那個身份,當然也有不同的職業(yè),我們現(xiàn)在有不同的職業(yè),那么我是教師,你是工人,他是軍人,他是醫(yī)生,那么不同身份,不同職業(yè)的人,你來體現(xiàn)仁這種道德,體現(xiàn)仁愛的精神,那你的表現(xiàn)是不同的,而且必須是不同,不能混。比如說我是個醫(yī)生,那么我是個醫(yī)生,我仁愛精神的體現(xiàn),就是要什么啊,對病人溫暖如春,要治病救人,我不這么做,我就是不義。但是你既然是醫(yī)生,那你體現(xiàn)仁愛精神,就應該和你醫(yī)生的身份,醫(yī)生的職業(yè)相稱。那你是醫(yī)生,你不是交通警,我是醫(yī)生,結果我不做好我醫(yī)生的工作,不去治病救人,我非得說我到大街上去維持交通秩序,我去指揮交通,那你也是不義。因為你的身份(職業(yè))決定了你的仁愛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,這就是義。你去做別的,做你不該做的,那你就是不義了。

      《左傳》里頭,那么說這么一個故事:“鄭伯克段于鄢”。

      鄭伯就是鄭莊公,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,那么這里頭講到,工叔段,因為這個弟弟大概對哥哥不服,弟弟又受到母親的支持,老想篡奪君位,由于想篡奪君位,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稱的事情,那么你既是弟弟,同時你又是臣,從親緣關系上講,你是鄭伯的弟弟,從政治上講,你的哥哥是君,你是臣,那么臣的身份應該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適應的事情,相稱的事情。但是這個弟弟,他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稱的事情,他干嘛啊,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,比如說按照禮的規(guī)定,那么底下的臣,底下的大夫,卿大夫,你可以給自己在自己的地盤內(nèi)建城市,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過大,你建的大城市按規(guī)定頂多也就是國都的三分之一,中等城市不能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,你建的小城市呢,你不能超過國都九分之一,這都是禮。這是制度給你定的規(guī)模,你如果遵循這個制度,遵循這個臣道,那你就是義。但是工叔段不遵守,這就是不義。所以當時有些大臣就對鄭莊公講到了工叔段這個問題,覺得是不是應該早點防范這件事,鄭伯應該出來制止,那么鄭伯,也就是鄭莊公說了這么一句話:多行不義,必自斃(--《左傳》)。多行不義,不義是什么意思呢?他干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稱的事情,這就是不義。那么后來工叔段又進一步地不義,進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稱的事情。比如他私下私自把鄭國的西部邊界和北部邊界,大概這個邊防都劃到自己的名下,由自己負責,同時還把一些地盤都劃到自己這兒,變成自己個人的封邑,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勢力。那么有一些大臣馬上又來勸鄭伯,勸鄭莊公,說不能再讓他這樣干下去了,說一個國家不允許有兩個君主,問鄭伯你看怎么著,你要是讓你的弟弟當君主的話,那我們趕緊去侍奉你的弟弟,既然他是君,我們?nèi)ナ谭钏?,如果你不讓你的弟弟,不讓工叔段當君主的話,那早點解決這個問題,不能等他的勢力雄厚了,勢力特別大了,坐大了以后來解決。那么鄭莊公,鄭伯當時說了什么呢?說:不義,不暱,厚將崩(--《左傳》)。不義,他不符合義,不暱,就是說他不會得到人們的親近,為什么?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稱的事情,他不義,人們不會親近他,廣大的人民不會親近他,他即使實力雄厚了,他崩潰得更快。那么到后來工叔段怎么樣,野心日益膨脹,因為鄭莊公大概對他一直沒有阻止,他可能認為鄭莊公軟弱,所以他野心膨脹,繼續(xù)擴充自己的勢力,同時訓練軍隊,積累武器,積累很多武器,最后發(fā)動叛亂,最后鄭莊公把他給鎮(zhèn)壓了,把叛亂給平定了。那么這個故事里頭兩次提到了義,一個是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”,一個是“不義,不暱”,那么這個義,就是我們前頭說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稱,你不能夠履行你身份范圍之內(nèi)的職責,那是不行的。超越你的身份,那么你做的事情,你就是不義。那么這就是我們說的,仁這個美德,這個最高的美德,這個最抽象的美德,在具體實行的時候,要根據(jù)你的身份,根據(jù)你的地位,你來具體地去做,這樣才可以。

      這些例子說明,作為臣子,作為被領導者,義的表現(xiàn)就是服從和盡職,這就符合孔子所講的義,下屬做到這一點,就是盡了自己的義,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,他一生鞠躬盡瘁,輔佐自己的主公劉備建立蜀漢政權,對于劉備,諸葛亮盡到了義,那么反過來,像劉備這樣的領導者,義在他們身上,應該怎樣表現(xiàn)呢?

      那么義在君主那里頭應該是如何表現(xiàn)呢?比如君主的身份,統(tǒng)治者的身份,義應該如何表現(xiàn)呢?比如說當時也發(fā)生了一件事情,什么事情呢?陳國有一個貴族叫夏征舒,他殺了自己的君主,那么殺了自己的君主,周天子命令諸侯發(fā)兵討伐夏征舒,那么史書把周天子下令討伐叛逆這種做法就叫做義,就是如果底下發(fā)生了叛亂,那么作為天子,你應該下令討伐叛亂,你不下令討伐叛亂,你就沒有盡自己的職責,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情,那你就是什么,就是不義,所以周天子下令討伐叛亂,這是義。還有一件事情,當時楚國打宋國,那么宋國是弱國,是小國,打不過楚國,但是宋國還在反抗,還在守住它的城市,抵御楚國的進攻,但是它有點兒抵御不住了,所以當時向晉國求援,晉國是大國,那么晉國馬上派了個使者,這個使者叫解揚,馬上去宋國。告訴宋國的國君,說晉國答應出兵支援宋國,解救宋國,讓宋國再抵抗一段時間,晉國的援軍馬上就到。結果這個使者解揚就去送信,路上一下被鄭國人給抓住了,那么鄭國是楚國的盟國,鄭國抓住解揚之后,把晉國的使者解揚交給楚國了。那么楚國的國君就跟解揚說,勸解揚,說你去到宋國反著說,反著說晉國國君的意思,別說晉國要支援宋國,就說晉國不愿意支援宋國,不愿意出兵,你反著說。解揚開始不干,后來楚國對他威脅、利誘、恐嚇,那么最后解揚就答應了,然后楚國人把解揚放在樓車上,置于高處,讓他向宋國喊話,結果解揚還是按照晉國原來的意思,向宋國人傳達了這個意思,還是說晉國答應支援宋國,讓宋國再抵抗一段時間,晉國的援軍馬上就到。楚王大怒,他就要殺了解揚,那么解揚也講了自己的一番道理,解揚說君主能夠下達正確的命令,這就是義,那么這是君主應該做的,那么作為我臣子,當然我應該執(zhí)行君主的命令,這也是義,他下達正確的命令,他是義,我執(zhí)行他的命令,我也是義。所以君主的身份干你君主該干的事情,那么臣子的身份,干你臣子該干的事情,你們雙方君和臣,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人,你都體現(xiàn)了仁的精神,那么你就是義。所以董仲舒有這種說法:立義以定尊卑之序,君臣之職明矣。義立起來了,尊卑之序列就明確了,君臣之職就明確了。就是你該干什么,他該干什么,大家都非常明確了。所以我們說呢,義的含義,它是一種仁的表現(xiàn)形式,這種表現(xiàn)形式,第一就要根據(jù)你的身份,做跟你身份相稱的事情,那么這就是義。

      孔子認為,義是體現(xiàn)仁愛精神的,不仁不義的事情,我們不應該干,在一般情況下,說假話就是不義,但在特珠情況下,如果說假話為了救人,是義還是不義呢?也就是說,如果面臨不同的事情,義的表現(xiàn),還是一成不變的嗎?所以孔子說:“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比。”表現(xiàn)出一種因時制宜的態(tài)度。

      第二,那么義還要根據(jù)事情,根據(jù)你當時那種特殊的情況,特殊的事情,你來行仁道,那么就是義。比如要推行仁愛精神,那么這種仁愛精神在具體的實現(xiàn)中,要根據(jù)不同的情況,要根據(jù)不同的事情,那么有時候在緊急的情況下,可能我這么處理,這就是仁愛,可能在那種情況下,我那么處理,那就是仁愛,這些仁愛就都是義。比如說,我說了不能說謊,不說謊這是一種仁愛,誠實,那么平常,不是在緊急的情況下,那么一般來說不能說謊,要誠實,誠實這是仁愛的一種體現(xiàn),我做到了誠實這就是義。但有時候在緊急的情況下,情況特殊,有時候需要說謊,說謊就符合仁愛精神,說謊就是義,所以仁愛精神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,就要你說謊,你說謊你就是義,你不說謊你就是不義。那么比如有些病人,他得了絕癥,得絕癥,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較弱,這時候,你如果突然還不到跟他說實話的時候,你一下跟他說了實話,那么這個時候怎么樣,應該說不符合義。那么這時候,為了他的心靈的這種安寧,為了他更好地治病,為了他有比較好的精神狀態(tài),有時候不需要跟他說實話。所以說呢,義要根據(jù)情況,不光像我們前頭說的,根據(jù)身份,同時也要根據(jù)情況,根據(jù)具體的情況。

      《左傳》里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情,那么這件事情就反應出要根據(jù)一定的情況來行仁,來推行仁,來實現(xiàn)仁,這就符合義。那么在一次戰(zhàn)爭(秦晉肴之戰(zhàn))中,當時晉襄公和秦國打一場戰(zhàn)爭,肴之戰(zhàn),在肴山一帶打這場戰(zhàn)爭,那么在這次戰(zhàn)爭中,當然晉國取勝了,那么當時晉襄公,當時是車戰(zhàn),晉襄公在車上指揮戰(zhàn)斗,向敵軍沖擊,晉襄公還親自抓住了秦國的一個俘虜,抓住俘虜,晉襄公把這個俘虜給捆起來了,捆起來之后,晉襄公命令自己的車右,什么是車右呢?就是在自己的車的右邊,他在車上,在自己車的右邊保衛(wèi)君主,右邊的這個武士,這個武士的地位非常高,這是高級武士,他負責保護中間的君主,車右,命令自己的車右,那么讓他干嘛,讓他把這個秦國的俘虜給殺了,這個車右叫萊駒,那么晉襄公命令萊駒把這個秦國俘虜給殺了,萊駒就下車,下車拿著兵器就來了,就要殺這個秦國的俘虜,結果這個秦國的俘虜大概絕望中大叫一聲,大吼一聲,一下把這個萊駒,把晉襄公的車右嚇了一大跳,手里的兵器一下掉地下了,這是一種恥辱啊,說明你膽小啊,人家大吼一聲,就把你給嚇成這樣了,你膽小,這是一種恥辱,正在這時候,晉襄公手下的另一個武士叫狼曋,這個武士非常勇敢,他一看萊駒被嚇壞了,兵器也落到地下了,他馬上沖上來,撿起這個兵器,一下把這個秦國的俘虜給殺了,所以晉襄公看在眼里,覺得這個狼曋非常勇敢,非常贊許他,當即決定讓狼曋當自己的車右,上車站在自己的右邊,萊駒等于被貶黜了,所以狼曋也非常高興,他等于升遷了,他升為高級武士,他大概原來在地下跑,跟著晉襄公打仗,現(xiàn)在你可以上車來保衛(wèi)君主,這是無尚的榮耀,你的地位升遷了,所以狼曋非常高興。但是在另一場戰(zhàn)爭中,還是晉國和秦國的戰(zhàn)爭,那么晉國統(tǒng)帥是誰呢?先軫,先軫是統(tǒng)帥,他率著晉國的軍隊去沖擊秦國的陣地,可是先軫沒有重用狼曋,狼曋覺得像我這個地位,我這么勇敢,受到君主的表睞,我應該受到重用,我應該當晉國軍隊主帥的車右,就是當這個高級的武士,可是先軫沒有用他,沒有用他而用別人了,用續(xù)簡伯,那么當時狼曋覺得這真是奇恥大辱,像我這樣的人,竟然他不重用,我有這樣的能力,我受到君主的贊許,他竟然不重用我,這簡直是奇恥大辱,那么怎么樣,受這種恥辱他受不了,他想死,關鍵是怎么個死法,當時這個狼曋的朋友跟他說,說咱們干脆發(fā)動叛亂吧,咱們殺死晉國軍隊的主帥,咱們發(fā)動叛亂,他這么羞辱我,這么侮辱我,我能容忍嗎?干脆咱們發(fā)動叛亂。結果狼曋說什么呢?不能這么干,這么干就是不義,發(fā)動叛亂不是臣子之道,死了以后你的靈魂不能進入明堂。那么這是一種迷信,明堂那是君主發(fā)布政令的地方,那是非常高級的地方,死了以后你的牌位能夠進明堂那是非常榮耀的事情。所以說不能干這個事情,干這個事情是不義,狼曋認為自己是一定要死的,受此奇恥大辱是不能活了,是一定要死的,但怎么死合適呢?那么根據(jù)當時的情況,根據(jù)當時的特殊情況,他認為這么死合適,怎么死呢?他認為應該率領自己的軍隊,率領自己的手下,他也是個小貴族,率領自己的手下去沖擊秦國的陣地,那么冒險沖擊,犧牲的可能性很大,那么他認為這么死最有價值,反正我肯定是要死,我要死在哪兒呢?死得符合義,去沖擊敵軍,所以狼曋率領自己的手下就沖進了秦軍的陣地,跟秦軍搏斗,那么最后把秦軍打敗了,但是狼曋也死了,那么狼曋認為這種做法是符合義。

      所以我們說,義是一種形式,它是根據(jù)人的不同身份,根據(jù)不同的事情來實現(xiàn)仁,所以義是一種形式。所以第一點我們講到義和仁的關系就是這樣一種關系。那么義是形式,仁是內(nèi)容。

      孔子所講到的仁和義的這種關系聽起來比較抽象,但實際上并不復雜,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,通俗地說,仁就是要愛別人,怎么愛呢,就是要通過義來表現(xiàn),就是根據(jù)人的不同身份,不同的情況,來推行仁愛。那么在更為具體的操作層面上,義又是通過什么來實現(xiàn)的呢?

      三、義和禮。

      義和禮應該是這么一種關系,叫做:義是內(nèi)容,禮是形式。所以孔子說過這種話:君子“義以為質(zhì),禮以行之”(《論語》)。那么義是內(nèi)容,義是內(nèi)涵,禮是來推行義的,是來實現(xiàn)義的。

      那么有這么一個例子,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,齊國是大國,是強國,它有時候欺負一些弱國,欺負小國。其中魯國比較弱,它欺負魯國,攻打魯國。魯國向衛(wèi)國求援,衛(wèi)國就派軍隊去打齊國,衛(wèi)國也比較弱,但是它還愿意支援魯國,它這里有唇亡齒寒的意思,支援魯國。那么衛(wèi)國派軍隊,統(tǒng)率是誰呢?孫桓子,去打齊國,可是衛(wèi)國也不強大,所以衛(wèi)國的軍隊一下子被齊國給打敗了,打敗以后,衛(wèi)國的軍隊就撤,齊國的軍隊就追擊,追擊,追擊,衛(wèi)國的軍隊孫桓子這個統(tǒng)率恐怕覺得自己難以逃脫了,因為齊國進軍速度很快,衛(wèi)國撤退的速度比較慢,它的軍隊不行,孫桓子眼看就要逃脫不了了,這個時候,衛(wèi)國地方有一個貴族叫仲叔虞奚,這個仲叔虞奚率領自己的人襲擊了齊國的追兵,一下把齊國給打敗了,打敗了呢,等于挽救了衛(wèi)國的統(tǒng)帥,挽救了衛(wèi)國的軍隊。那么這件事以后,衛(wèi)國的國君就問這個仲叔虞奚,你立了這么大的功,你看你想要什么樣的賞賜?我可以給你土地,給你封邑,那么當時這個仲叔虞奚的意思是說,我不要你的土地,我不要封邑,我不要這些東西,那么你想要什么???他說我想要這個東西,要什么啊,我想要諸侯專門用的那個懸掛的樂器,有三個樂器,這三個樂器是諸侯這個級別的人專門用的,懸掛著的樂器,我想要這個,仲叔虞奚他也是個貴族,但是他的貴族身份比較低,他也就是卿大夫,那么衛(wèi)國的國君,他是諸侯,等于這個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?他想要衛(wèi)國國君這個級別的貴族才能夠使用的這個樂器,他還想要什么?他還想要諸侯朝見天子的時候,他所騎的馬的裝飾,這些東西都屬于“器”,這些東西都體現(xiàn)了“禮”,體現(xiàn)了等級。你那個樂器,按等級來說諸侯才能使,你這個馬的這些裝飾,按等級來說也是諸侯才能使,那么這個仲叔虞奚他想要這個東西,所以實際上,仲叔虞奚的這種做法,就是說他想怎么樣,越禮,想超載禮,土地我可以不要,封邑這些東西我都可以不要,我現(xiàn)在想超越禮節(jié),我現(xiàn)在想從禮節(jié)上有所超越,我想享受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,比如樂器,比如馬的這種裝飾,那么當時衛(wèi)國的國君竟然答應他了,因為他立功立得比較大,竟然答應他了。那么對這件事情,孔子進行了非議,孔子進行了批評。那么孔子認為:“惟名與器,不可以假人”(《左傳》)。名分和器物,這些都是體現(xiàn)禮的,都是體現(xiàn)等級的,這些東西不能隨便給人家,不能隨便答應人家。孔子的意思是說,土地可以多給他,別的東西賞賜可以多給,比如多給土地,但是等級、制度、規(guī)范這些東西不能違反,違反這個東西不符合義,不能違反。所以違反了禮,你等于破壞了禮,破壞了禮,你就破壞了禮背后的內(nèi)容--義,義就被你破壞了。

      孔子認為:守禮才能體現(xiàn)義,才能體現(xiàn)仁愛思想,可是如果講義的時候涉及到利益沖突,一方面有金錢可以賺卻違背良知,一方面講了仁愛卻失去了實惠,在這種情況下,利益和道義發(fā)生了沖突,這該怎么辦呢?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么認為的。):“見利思義,見得思義,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,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(《論語》)。這個孔子是非常明確的,我們不能為了一些利而放棄義,放棄道德,這是不可以的。

      《左傳》里有這么一個故事,什么故事呢?(宋穆公義不傳子)宋國,宋穆公病重了,那么當時宋穆公是君主,應該說在指定繼承人這一方面,在確定繼承人這一方面,他是有權力的,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,底下的大臣也擁護他,那么當時他有兩個選擇:一個選擇,他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,這是一個選擇;另一個選擇呢,他不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,也是應該的。為什么呢?因為宋穆公并不是從他父親那兒繼承了宋國的君位,從誰那兒呢?從他的哥哥那兒繼承的君位,他哥哥是宋宣公,當初宋宣公臨死前,當時宋宣公的兒子年幼,還不能夠當君主,在這種情況下,當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兒子,他也可以立別人,那么當時宋宣公怎么樣,他沒有立自己的兒子,他立了誰呢?他立了自己的弟弟,立了宋穆公,所以宋穆公認為從道義上講,那么現(xiàn)在他(要)死了,他不應該把這個君位給他的兒子,他應該給他哥哥的兒子,也就是說給他的侄子,這才符合道義。當初自己的哥哥沒有給自己的兒子,而是把君位給他了,那么作為他呢,他死了以后,這時候宋宣公(的兒子),也就是他哥哥的兒子,就是他的侄子,現(xiàn)在也大了,應該把這個位子還還給他哥哥那一支,也就是說給他哥哥的兒子??墒钱敃r,他如果立自己的兒子也是可以的,沒有什么不可以,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,也贊成,而且他本人當時也有這個權力,因為他就是君,現(xiàn)官現(xiàn)管,現(xiàn)在他是君,他哥哥已經(jīng)不在人世了,已經(jīng)不在了,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兒子。那么這里有一個利和義的問題,比如從另一個角度講,他可以啊,我現(xiàn)在是君主啊,一些大臣也支持我的時候,我就立我的就完了,但是這個時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義,他想到的是義,所以他跟那些大臣講述了,提出了什么呢?還是立我哥哥的兒子,立宋宣公的兒子,他認為這個符合義。如果我不這么做的話,我就不符合義了,我不符合義,我怎么見我死去的哥哥。所以這里有一個利義之爭,那么在這個問題上,應該說宋穆公他選擇了什么?選擇了義,并沒有選擇利。他也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利益,但他沒有選擇利,他選擇了義,那么這就是義和利益的關系。兩得相互沖突的時候,當然盡量統(tǒng)一,儒家是講究盡量統(tǒng)一??鬃诱f過:“富貴如可得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”(《論語》)。就是我要能夠富貴的話,能夠得到好處,能夠發(fā)財致富的話,我就是給人家趕車,執(zhí)鞭之士,就是給人趕車,我去當給人家趕車的,我也干啊。我當然想富貴,君子愛財嘛,但是孔子又說:“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”(《論語》)。就是富貴如可求,我去干,讓我當執(zhí)鞭之士,我也干,如不可求,不可求是什么意思,不符合義,不符合道德,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讓我求富貴,那我不干,我不取,“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”。

      四、總結。

      那么由以上這三點:義與仁,義與禮。我們可以看到,義呢,它是一種道德,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種形式,一個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由仁這個最高的道德,通過具體的器物來實現(xiàn),中間有很多環(huán)節(jié),義是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

      五、課后作業(yè)。

      1、思考“義與利”“義與勇”“義與君子”之間的關系。

      河南省新鄉(xiāng)市第一中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?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:豫ICP備06007185號-1 網(wǎng)站首頁站內(nèi)地圖
     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免费_偷拍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制服_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_人人97超碰香蕉久久 手机av在线资源 久久夜夜躁躁精品 国产一区二三区在线服务
      <object id="wrsjo"><sup id="wrsjo"><span id="wrsjo"></span></sup></object>
      <object id="wrsjo"><tt id="wrsjo"><noscript id="wrsjo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
      <dfn id="wrsjo"><cite id="wrsjo"></cite></dfn>

        <abbr id="wrsjo"></abbr>
        <menu id="wrsjo"></menu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