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訓練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29 07:24:47瀏覽次數:4659
閱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要求寫作。(60分
“韌性”是指物體柔軟堅實、不易折斷的性質。中華文明歷經風雨,綿延至今,體現出“韌”的精神?;仡櫬L的中國歷史,每逢關鍵時刻,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得尤其明顯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更需要激發(fā)出這種文明的韌性。
我們歷戰(zhàn)爭而不倒,經非典而不懼,遇地震而不垮……而現在,我們的民族正在奮力度過又一次的難關。請以“文明的韌性”為題,結合當下疫情情況,寫一篇議論文。
要求:觀點明確,論據充分,論證合理;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;不得泄露個人信息。
優(yōu)秀例文:文明的韌性
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古文明之一,也是唯一一個延綿至今的文明,5000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萬千磨難,幾經斷脈,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我們不但沒有滅絕,反而越古老越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了呢?那是我們民族的韌性,換言之,是我們古老文明的韌性使然。
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上來看,我們祖先向來講究“達則兼濟天下,窮則獨善其身”。生逢治世,他們會積極執(zhí)政,惠濟蒼生,一旦生逢亂世或者遭遇不幸,他們往往是“卷而懷之”,等待時機的到來。蘇東坡一生不是被貶,就是在被貶的路上,然而他既能在位永退徐州大水,為民謀福,離職后也能蓋兩間雪堂,“倚杖聽江聲”并“小舟從此逝,江海渡余生”。范仲淹能“處廟堂之高則憂其君,居江湖之遠則憂其民”,辛棄疾一生志在抗金,卻被南宋政府雪藏20年,但他既能闖金營活捉叛徒,更能在瓢泉稼軒內,吟詩作詞,等待機會,盼著將來能夠“沙場秋點兵”。
從我們的文學藝術上來看,我們的文學從《詩經》到《楚辭》,從唐詩到元曲,包括四書五經,柔韌的光輝無處不在。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,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”,這是我們的中庸之道,我們知道“和而不流,強在矯”,我們也知道“柔弱者生之徒,堅強者死之徒”,這是我們的《道德經》,我們從來不硬碰硬,而是“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”,“行至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”,這是我們的唐詩,能讓我們“山窮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“莫聽竹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,且徐行,竹杖芒鞋輕聲”。這是我們的宋詞。是它,讓我們面對磨難微微一笑,淡然處之。
這些東西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學,更是中國思想的豁達,處處流露著中國文明骨子里的柔韌。
從我們的歷史變遷來看,凡是朝代久遠的都是德潤萬物細無聲,周朝提出德治天下,德如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,天下莫柔弱于水,堅強者莫之能勝,所以柔以懷人,周朝福澤800年。
周朝如此,更別提漢祖唐宗了。他們“休養(yǎng)生息,輕徭薄賦”,社會一片祥和,經濟穩(wěn)定發(fā)展。他們懂得,如果橫征暴斂,視民如草芥,必定會“飄風不終朝,暴雨不終日”。這便是柔的力量,柔者,韌也!
2019年我們的新中國迎來了70華誕。經濟長足發(fā)展,面對國際的經濟刁難,我們表示中國經濟是大海,不是小池塘,狂風驟雨能夠掀翻小池塘,但不能掀翻大海,經歷了無數次的狂風驟雨,大海依舊在那兒,經歷了5000年的艱難困苦,中國就在這兒,面向未來,中國將永遠在這兒。
古老的中國如今面臨著新的挑戰(zhàn),面對美國的貿易戰(zhàn),“我們不想打也不愿意打,但絕不怕打,而且我們有信心打贏,談,大門敞開;打,奉陪到底!”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底氣,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骨氣,這便是我們中國人柔中有剛的韌性!中華民族,偉大的民族;中華文明,偉大的文明!文明的韌性,必將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煥發(fā)出更新的生機與活力!
二、文明的韌性
作家夏衍講述了一個故事: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致密、堅固。生理學家和解剖學家用盡了一切的方法都沒有成功。后來有人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里面發(fā)芽,最終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,完整地分開了,這就是《種子的力量》。縱觀中國文明發(fā)展史,中國人的品格里就具有這樣的文明力量——韌性。
所謂韌性,就是不易折斷的特質;中華文明的韌性就是中國人頑強不屈、百折不撓的精神表現。“國家不幸詩家幸,賦到滄桑句便工。”在漫長的文明發(fā)展史中,中國民族的脊梁總能保持文明的韌性和正氣的風骨,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。屈原雖然被讒佞挑撥離間而離開朝廷,但卻留下了“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”的《離騷》名篇,毅然決然地縱身投入汨羅江中,用生命書寫了文明的正義之篇;岳飛為了抗擊金人,捍衛(wèi)民族的文明火種,十二道金牌也換不回頭,勇往直前,從不懼怕“莫須有”的罪名……
文明的韌性需要中華兒女的犧牲和奮斗來澆灌。許多革命烈士為了紅色真理,用自己大無畏的品格,捍衛(wèi)著文明的尊嚴。日本自恃軍事強國,曾一度掌控東三省,欲用槍炮摧毀中華文明。革命烈士方志敏北上抗日,卻被捕犧牲,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文明贊歌《可愛的中國》。像方志敏這樣的人格品質,如趙一曼、邱少云、黃繼光、董存瑞等等,數不勝數,無不是文明韌性的組成分子。
文明的韌性是自強不息、艱苦奮斗精神維系的。當代時代先鋒,為了文明的繁榮,莫不是以身許國。被號稱為“天眼之父”的南仁東,拋棄國外高薪,為了文明的價值,返回祖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,是負責FAST的選址、預研究、立項等的首席科學家、總工程師,跋山涉水,披星戴月,吃苦奉獻,身先士卒,幾經周折,玉汝于成,終于,他帶領團隊,在貴州省平塘縣城西南部群山中,建成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(FAST),被號稱為“中國天眼”。這是文明品格里面的自強不息、艱苦奮斗的精神。
在新時代的今天,大國工匠層出不窮,時代英雄紛紛涌現,特別是面對國外文明技術的封鎖,一大批“中國芯”正在挺身而出。中國民族的文明韌性,在優(yōu)秀的中華兒女身上不斷演繹和點燃。曾經,我們能“黃沙百戰(zhàn)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”!相信未來,我們一定會“乘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