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object id="wrsjo"><sup id="wrsjo"><span id="wrsjo"></span></sup></object>
<object id="wrsjo"><tt id="wrsjo"><noscript id="wrsjo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
    <dfn id="wrsjo"><cite id="wrsjo"></cite></dfn>

      <abbr id="wrsjo"></abbr>
      <menu id="wrsjo"></menu>

    1. 當前時間為:

      組織機構

      魅力一中 輝煌卓著

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/ 組織機構 / 教研室/高二教學反思-楊柏林
      教研室

      高二教學反思-楊柏林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3-04-15 11:52:53瀏覽次數(shù):2865

     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對聯(lián)教學

      對聯(lián),雅稱“楹聯(lián)”,俗稱“對子”,被譽為“詩中之詩”。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和基礎教育教學形式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然而,隨著清末學塾教育的消亡,對聯(lián)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也消失了。現(xiàn)行的《語文新課程標準》中積極倡導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“開掘課程資源” “語文教師更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(fā)和利用,創(chuàng)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,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、用語文的意識,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”。 并強調:“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……”因此,語文教師要善于組織和開掘學生感興趣的資源,激發(fā)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,讓豐厚的語文內涵彰顯出來,從而實現(xiàn)學生與語言文化的互動聯(lián)系,真正體現(xiàn)學習資源的價值和地位,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(yǎng)的好載體。

      對聯(lián)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,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。對聯(lián)知識雖然在教科書中沒有系統(tǒng)講解甚至沒有要求,但是對聯(lián)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,今天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(fā)揚這一藝術。更重要的是,對聯(lián)題直接指向的是對考生語文素養(yǎng)的考查,從對聯(lián)中可以顯見出考生語文素養(yǎng)的高下。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曾經說過,對聯(lián)不僅能夠體現(xiàn)漢語文的特性,而且具有四條檢測功能:他從四個方面予以說明:一,“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”;二,“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”;三,“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”;四,“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”。(《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》)。簡而言之,對聯(lián)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應當再次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(fā)。

      一,對聯(lián)教學體現(xiàn)了語文學科的靈魂――人文性

     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就說過:“對聯(lián)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,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(chuàng)造積累的特殊成就。……對聯(lián)是一種‘精粹’,一種‘提煉’,一種‘結晶”,或一種‘升華’。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,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,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,或使人深思,熟味,受到很大的教益。”

     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。現(xiàn)今的語文學習中常常是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質和量的積累,對傳統(tǒng)文學樣式的運用意識就更淡薄了。語文教學的“中國特色”,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,對聯(lián)作為我國傳統(tǒng)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,是我國特有的、珍貴的文學遺產,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。它的獨特之處是與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傳統(tǒng)密切相關的,它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(jié)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(fā)情感。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,體會到對聯(lián)文辭的精煉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深邃。

      二,對聯(lián)教學體現(xiàn)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――工具性

      對聯(lián)除了作為傳統(tǒng)文學藝術形式之外,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(tǒng)教學方式,古之人對于對聯(lián)教學是相當重視的。張志公先生在他的《傳統(tǒng)語文教學的得失》一文中說:“屬對(即對聯(lián)),古已有之,到了近體詩(律詩、絕句)時期,成了一種格律,詩里的某兩句必須成對。屬對這種語文教學方法的形成,顯然和近體詩有淵源關系,然而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作詩的范圍,發(fā)展成一種教學手段了。”文史學家周劭先生曾說過:“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,如駢文、詩詞、賦銘,都要以對聯(lián)為基礎。所以過去的讀書人,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,這門基本功練好了,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。”更為巧合的是,對聯(lián)訓練的思維方式和過程,跟現(xiàn)代語言學教學理論不謀而合。“人類學習說話,是從獨詞句開始到雙詞句,語言的基本奧秘已經開始滲入這個思維過程中,獨詞句體現(xiàn)詞和事物的聯(lián)系,特別是詞指稱整類事物的概括性,雙詞句體現(xiàn)造句的原理,進而掌握表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的虛詞。”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恰好是該理論的絕佳例證,他在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一文中滿懷深情地寫到:“我就只讀書,正午習字,晚上對課。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,后來給我讀的書逐漸加多,對課也漸漸加上去,從三言到五言,終于到七言。”學者錢劍夫先生回憶自己小學“對課”的經歷:“每日放學時由國文教師出對,能對出者先歸。一年級一字,如天對地,馬對牛之類;二年級二字,如天高對地厚,白馬對黃牛之類;三年級三字;四年級四字……”可以說,對聯(lián)訓練的過程,就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的過程。體現(xiàn)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。

      三,對聯(lián)教學體現(xiàn)了師生平等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關系

      對聯(lián)教學雖然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教學方法,但它卻不受其漫長的歷史所影響,體現(xiàn)了現(xiàn)代教育的要求,是中華文化的精髓。師生當堂的對聯(lián)訓練,使得枯燥呆板的課堂充滿生氣,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,同時也促進教師角色的變化,即師生都處于一種平等的創(chuàng)造性的情景之下,因而教學充滿人文關懷,面對詞與詞組構成的挑戰(zhàn),教師和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,即思維的起點上。在更多情況下,教師的思維敏捷程度以及發(fā)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學生,特別到了師生互相提問的環(huán)節(jié),對聯(lián)的答案已經超出預先的設定,更多的體現(xiàn)的是開放性和探究性,這樣就更加體現(xiàn)師生的平等的主體關系,課堂的教學更加的開放,包容,充滿激勵,師生之間進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與情感的溝通。這種課堂氛圍,是無法刻意營造的,它不是教師個人知識權威的體現(xiàn),也不是學生的被動表現(xiàn),而真正體現(xiàn)了現(xiàn)代教育理念的要求。

      四,對聯(lián)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(yǎng)

      (一)培養(yǎng)學生的主動性

      學生的求知欲是強烈的,特別是對于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,但是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往往與題目設計的趣味性和挑戰(zhàn)性有密切的關系,問題的挑戰(zhàn)性越強,引起探求和解決的要求也就越強。對聯(lián)是詞的組合,一般都短小精悍,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課文中常見詞語,這樣的特點就使其充滿趣味性和挑戰(zhàn)性,,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創(chuàng)造的空間。對聯(lián)中包含有大量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內容,有深厚的文化積淀,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的個性,美德,心態(tài),風俗等等,對學生性的確激發(fā)乃至心靈的觸動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。

      恰如其分地運用對聯(lián),往往能起到“一石激起千層浪”的妙用,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。如在教授《鴻門宴》時,我運用了這樣一副對聯(lián)的導入課文:“兩舟并行,櫓速不如帆快; 八音齊奏,笛清怎比簫和”我先將這副對聯(lián)投影到大屏幕上,然后問學生這副對聯(lián)說的是誰。當學生回答出說的是樊噲時,我又結合課文解釋這副對聯(lián)豐富的內涵,(魯肅不如樊噲,文不如武;狄清怎比蕭何,武不如文)學生發(fā)出一陣感嘆,深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,我趁熱打鐵簡介《鴻門宴》文章背景。這樣導入,既自然生動,又極大地激發(fā)了學生的學習熱情,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,起到了“一石二鳥”的作用。

      (二)培養(yǎng)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創(chuàng)造力

      對聯(lián)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達的語言形式,就像戴著枷鎖跳舞,要想表達的貼切深入有感染力,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(chuàng)造力,怎樣才能從成千上萬個詞語中選擇出最恰當?shù)脑~,還要把它們迅速有機的串聯(lián)起來,成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義,有感情,有順序,有趣味的話。通過對聯(lián)訓練,學生從語言最細微的基礎開始起步,學會煉字,篩選詞語,寫出優(yōu)美句子,再到篇章,都是一個有序的漸進的過程,由此可見,對聯(lián)是學生思維寫作訓練的利器。“錢鐘書說:“撮合語言,配成眷屬。愈能使不類為類,愈見詩人心手之妙。”

      對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(tài)的過程,是思維和語言的訓練,是一個充滿嘗試和知識內化遷移的過程,也是知情統(tǒng)一的知識獲得過程。而動態(tài)的探究過程才更具有開放性和創(chuàng)造性的特點。在對知識積累加工的同時,能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,在方寸間發(fā)現(xiàn)感受詞匯內在的豐富內涵與背景,使學生的創(chuàng)造力真正體現(xiàn)和發(fā)揮。

      在教學中,我有意識地運用對聯(lián)訓練學生的這些方面的能力。如我在分析《楊修之死》一文后,讓學生用對聯(lián)的形式評價楊修,學生概括為:“一張巧嘴,道破天機:兩片薄唇,召來橫禍”這副對聯(lián)高度地概括了楊修之死的原因,而且對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。又如學生把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的內容概括為:“百草樂園,自然熏陶;三味書屋,文明教化。”可謂一目了然。這種做法,比只串講課文字詞,不分析其內容主旨,多了一層能力訓練,使教學內容更充實、到位。再如在復習古詩文時,我設計了“東臨碣石觀滄海”,學生充分展開聯(lián)想和想象,寫出“西望星漢射天狼” “西望夜朗寄愁心”等下聯(lián),而且都出自學過的古詩文(分別出自曹操《觀滄海》,蘇軾《江城子》李白的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》等等),此類對聯(lián)集句用典,十分自然,渾然一體。

      (三)培養(yǎng)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

      對聯(lián)除去作為語言思維練習之外,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,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方面,也有非常明顯的作用。培養(yǎng)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,是《新課標》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,是發(fā)展學生健康個性,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。

      對聯(lián)不但是語言的藝術,也是文字的藝術,是與繪畫書法等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(tǒng)藝術緊密結合的。對聯(lián)外形整齊,節(jié)奏和諧,具有繪畫美、節(jié)奏美、建筑美等特點。尤其是很多對聯(lián)構思精巧,意境深遠,能夠陶冶人的思想情操,提高人的審美能力。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寫對聯(lián)的習慣,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春聯(lián)“春回大地,福滿人間”,“人勤物阜,國泰民安”等等;另外更多的是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對聯(lián)當成自己明志的載體,將自己的審美觀,價值觀,人生觀,乃至全副身心,滿腔熱忱全部展示出來,使其成為不朽的杰作,流芳百世。例如明朝東林黨人顧憲成的“風聲、雨聲、讀書聲,聲聲入耳;家事、國事、天下事,事事關心”這幅對聯(lián)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的象征。而蒲松齡的“有志者事競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關終屬楚;苦心人天不負,臥薪嘗膽,三千越甲可吞吳”通過歌頌項羽、勾踐以自勉,表明自己奮發(fā)的態(tài)度和不羈的個性。

      在教學中我經常選擇那些內涵深刻,內容豐富,構思巧妙的對聯(lián),介紹給學生,并進行評價和鑒賞;另外還讓學生自選對聯(lián),寫鑒賞文章,然后互相交流,進而能夠自主進行創(chuàng)作學生們徜徉在高雅的文藝創(chuàng)作和欣賞的海洋中,所獲良多,對于我個人教學研究來講,受益匪淺。

      本文的寫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對聯(lián)教學的地位。我認為在現(xiàn)行的《新課標》的良好背景下,能夠重新拾起傳統(tǒng)文化的瑰寶,并且結合新的時代特點,繼承和發(fā)揚有中國特色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(yōu)點,這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幸福。讓我們以此文共勉,期待語文教學春天的來臨。

       

      中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文工具性

      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,語文工具性的邊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,盡管有人不肯相信,也不愿看到。但只要深入一線,走進課堂,感受就會真真切切、明明白白。

      一、語文工具性的邊緣化

      可以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。

      (一)理論層面:工具性被簡化。

      1、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》在“培養(yǎng)目標”中指出:普通高中教育應全面落實《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(fā)展的決定》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(yǎng)目標,并特別強調使學生:

      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;熱愛社會主義祖國,熱愛中國共產黨,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,繼承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;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;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(yǎng)、環(huán)境意識,創(chuàng)新精神與實踐能力;具有頑強的意志,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;正確認識自己,尊重他人,學會交流與合作,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發(fā)意識。

      這些都是課程教學的人文性要求。也似乎涉及到了語文工具性教學要求,但語焉不詳,如“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”,至于這些“內容”有哪些 ,隨你去想。

      2、《考試大綱》在劃定考試范圍時,對現(xiàn)代漢語詞匯、語法、修辭和特殊的文言現(xiàn)象的考查含糊其辭,漏洞百出:語言基礎知識時考時不考;考文言翻譯,但又要求說不涉及詞類活用、句式特點等名詞;如此等等,說不清時就一語帶過,所謂“側重于運用”。

      這兩個富有指導性和權威性的文件,盡管都提到“基礎教育”語言的基礎性,但相對于思想性、人文性的“特別強調”來說,前者顯然簡于后者。尤其是考綱這根剛性棒子,對直接體現(xiàn)語文工具性的基礎知識的教與學、考與評的指揮,更是簡單得無以復加。一句話,類似的文件(如各省的種種補充說明)給人們的感覺是: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與學已經不那么重要了。

      (二)實踐層面:工具性被虛化。

      一線的教師都知道,教考分離在目下是不可想象的。從教師的角度看,怎么評就怎么教怎么考就怎么教是因時而動。其認知基礎是教學評價。

      ⑴定性評價的影響。主要指下行性的課堂評價的作用。在老師們看來,怎么評就怎么教,理所當然,無可厚非。反之,實在不可思議。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評價,有這樣一些成文不成文的規(guī)定:是否體現(xiàn)了人文教育的理念;是否有富有激情的多邊活動;老師講課的時間是否超過了15分鐘;課堂容量大不大;有沒有創(chuàng)新;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;等等。在這種情況下,老師們只好變著法兒追求感官上的活躍生動,絞盡腦汁的在淺層次上操演動作,搞些嘩眾取寵的表演化設計。一時人文時尚起,創(chuàng)新一大堆,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腳踏實地研究教材內容,研究課堂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。語文課堂是比以前更熱鬧了,語文課也成了思想方法課、生活常識課、自然科學課,情趣審美課或者什么別的課。我們開始通過新課程平臺,引導學生研究政治、歷史,研究物理、生物,研究環(huán)保、人生,欣賞音樂、美術……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“新課程的新教法”,“體現(xiàn)了新理念”。這樣的課,聽時感到新鮮,聽后一想不對:字詞句難點都沒理解清楚,文本也沒解讀,內容匆匆?guī)н^,就跨過文本做許多引申和發(fā)揮,這樣的超越文本的“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”是如何生成的?怎么可能生成?老師們應該心知肚明,但風氣如此,無可奈何,只得務虛!至于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達沒達成,反正不是本堂課的評價點,放下也罷。

      ⑵定量評價的影響。指的是各級別的考試尤其是高考的影響。你講是觀念落后也罷,你講是應試教育也好,不可否認的是,社會認準的硬道理是考上重本,老師認準的硬道理是考什么教什么。不是減輕學生負擔嗎?既然已經實施新高考的省市,基礎知識分值很少,那有什么理由讓學生陪自己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呢?又想,初中小學老師講過了吧?再講是不是重復教育?還有,不要以為學生不知道,當今獲得信息的渠道多得很。總之,基礎的知識不必、不應也不能講。 

      于是,“知識和能力”這個工具性目標,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被嚴重架空。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以生成人文精神的“過程和方法”,實際上是紙上寫寫罷了。這樣的課堂教學留下的只能是沒有實效的熱鬧。演講、小品表演、辯論會、討論會……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,讓語文課生機盎然。然而,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收獲?熱是熱了,鬧是鬧了,但是課文被擱置一邊,一堂課下來,只見活動的熱鬧,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(fā)、挖掘和共鳴。讓人感覺“熱鬧得空洞”。為什么學生看得津津有味,聽得如癡如醉,甚至于眉飛色舞,喜形于色,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?主要原因在于:語文課是語文工具的實踐課,它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媒介為中心,學生只能通過語言文字才會理解、體悟、想象。所以不管采用何種方式何種手段,最后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。否則,一切人文性目標的達成都是天真的想象,甚至本節(jié)課老師講了什么自己學了什么,學生也不甚了了。

      二、語文工具性的最優(yōu)化

      (一)優(yōu)化認識

      《語文課程標準》明確提出“語文是一種最重要的交際工具,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工具性與人文性統(tǒng)一,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。”這句話內涵豐富,人們對其理解也有差異。我認為這里講的人文性絕不是指脫離語言交際性的孤立存在,相反,它是滲透在語言文字中的深層次的內蘊。從這個意義上說純粹工具意義上的語言文字是不存在的。或者說,語文天生就有一種人文的因素。扎扎實實抓好語言交際(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)的訓練,培養(yǎng)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過程,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熏陶的過程。

      四大文明古國,歷史文化流傳至今并發(fā)揚廣大的只有中國。在無數(shù)中國人心里,古老優(yōu)雅的漢語是我們五千年文明最美麗的組成部分,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。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將我們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,化為不盡的紙上煙云。音分四聲,律有平仄,構成了漢語詩文一唱三嘆、回環(huán)往復的音韻之美。千百年來,雋永有致的漢語承載著我們民族獨特的思維,我們依靠它傾訴,運用它思想,通過它記載,憑借它穿越五千年歷史文化隧道。可以說,一個漢字一個詞語一聲嘆息都會在我們眼前呈現(xiàn)出意味深長的圖畫。讀到“讀三蘇,誦三曹,研三袁,探三玄,志求三樂;溫四史,展四庫,惜四孟,度四美,心羨四君”,我們在了解工整的對偶、流暢的排比、嚴謹?shù)钠截?、恰到好處的合稱之時,哪個不會被生動的面容感動?哪個不會被濃郁的書香吸引?哪個不會產生懷古之情、奮發(fā)之意?

      工具性可以“直通”人文性。要毫不羞澀地落實語文的工具性。

      這樣說,絕不是否認語文的人文因素,恰恰相反,這是在為建構更高更重更華麗的人文豐碑,鑄造更深厚更扎實更硬朗的基座!

      (二)優(yōu)化內容

      應該按照實用的原則,對落實語文工具性的教與學的內容進行優(yōu)化。

      1、  選擇知識點。

      學生通過自學(如查常用工具書)就可以獲知的內容,要大膽舍棄;實用性不強的內容(如古詩文平仄)可一語帶過;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常見易誤實用難把握的直接影響閱讀寫作的知識,如詞性、句子結構、分句關系、部分修辭格,又如常見的文章文學知識等。要根據(jù)學生實際,把握好一個度,不必過深過細。

      2、  理清層次性。

      即建立知識序列。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讀寫交際的需要,考慮與其他語種的交互關系,確立一個富有彈性的知識系統(tǒng),盡量做到梯級提升、緊密銜接,同時充分發(fā)揮語文的“母性”作用。目前,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:一是初三(九年級)與高一有知識斷層,以致高中老師在教學文言文的特殊詞法和句法時困難重重。二是語文與其他學科橫向溝通不足,如七年級英語教學涉及眾多語法,但相關內容六年級語文卻沒安排。這說明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序列還有必要進一步統(tǒng)籌。

      新教材已經在“梳理與探究”中做此工作,期待有完美表現(xiàn)。

      (三)優(yōu)化方法

      語文工具性的突出特點是它的實踐性。新課程標準指出:“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學習的規(guī)律。”在教學建議中指出,“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”。 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“語言習得”理論。該理論認為,人們掌握某種語言方式主要有兩種。一種是習得,指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交流實踐,無意識地吸收到該種語言,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,流利正確地使用該語言。另外一種是學得,指有意識地系統(tǒng)地研究并學習某種語言??死昀碚撝械牧暤茫瑢嶋H上就是要為學習者提供豐富而典范的語言環(huán)境,于無意之中得其意;學得,則是系統(tǒng)的聽說讀寫訓練,于有意中得其意。看來,語文工具性的最優(yōu)化可以在多方面的實踐中得到落實。

      1、拓寬語言的積累范疇 

      1)重視課內積累。新教材中選擇了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,學生除了繼續(xù)掌握一些常用的字、詞以外,對于一些精彩的課文或片段,要熟讀成誦。另外要逐漸領會作者遣詞造句、謀篇布局的匠心,使學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礎上,背誦課文積累語言。 

      2)特別強調重視課外積累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,引導他們養(yǎng)成“好讀書,讀好書,讀整體書”的習慣,并隨時記下書中的好詞、好句,養(yǎng)成隨手查字詞典的好習慣,為日常的語言交流、寫作積累下好的語言素材。 

      除了閱讀書面的材料,積累知識外,我們還可以從日常的言語交流中,廣播、電視、廣告、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得語言信息,要讓學生做個有心人,隨時隨地記下自己感興趣的語言材料。 

      2、訓練扎實的語言能力 

      一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;二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。 

      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,方式很多。如師生對話、分組討論、主題辯論、課前新聞時評、演講、配樂朗誦等等,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、好句,還可以進行口頭作文的訓練,另外在學生學習文本時,也可以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。教學中,一篇文章往往會留下許多的空白和不確定的因素,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想象的情節(jié)去填補和豐滿,發(fā)展學生的形象思維、再造想象和表達能力。 

      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。新教材為學生的書面表達提供了范本,學生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,借鑒范文的形式,運用自己積累的素材逐漸模仿形成自己的書面語言。讀寫結合是最好方式,通過它可把學習語言與運用語言溝通起來,把學習內容與生活感受融匯起來,把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(tǒng)一起來。另外,辦班刊,出版報手抄報,組建文學社,引導向報刊投稿也是有效的方式。

      (四)優(yōu)化評價

      1、對學生的評價。課程標準有一個評價建議。對評價目的、基準、主體、方式、功能、注意點等作了一般性概述。平時的課堂評價好處理,但學分認定,操作比較困難。尤其是當這種評價與高考相關聯(lián)時,是否影響其公正性,有沒有很強的公信力,目前難以回答。為了落實語文工具性,是否對三個維度“知識與能力、過程與方法、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” 做進一步細化使之具有語文特點,值得探討。

      2、對教師的評價。要明確理解語言、運用語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,特別是要減少教育行政部門對具體教學行為的干擾,做好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工作。

     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,語文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,一定要全面理解課程方案課程標準關于工具性人文性的內涵,在強調語文人文性的時候,切不可忘記落實語文的工具性。

      河南省新鄉(xiāng)市第一中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?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:豫ICP備06007185號-1 網站首頁站內地圖
     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免费_偷拍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制服_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_人人97超碰香蕉久久 手机av在线资源 久久夜夜躁躁精品 国产一区二三区在线服务
      <object id="wrsjo"><sup id="wrsjo"><span id="wrsjo"></span></sup></object>
      <object id="wrsjo"><tt id="wrsjo"><noscript id="wrsjo"></noscript></tt></object>
      <dfn id="wrsjo"><cite id="wrsjo"></cite></dfn>

        <abbr id="wrsjo"></abbr>
        <menu id="wrsjo"></menu>